中国五千年的璀璨历史,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和名家。
他们各有各的才华,各有各的功劳,又各有各的命运。
然这些人的人生堪称“完美”的,应该没有几位。
就在距今两千五百年以前,有一个人,他的人生就可以称之为“完美”。
他就是范蠡。
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,更是一位经济学家(今天的称呼),被誉为一代“商圣”。
甚至还有一些地区把他供奉为“财神”,两千多年以来,香火不断。
为什么说他的人生是“完美”的呢?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居官则至卿相,居家则至千金”。并且得到了天下第一得美人——西施,最终还能全身而退,寿终正寝。
还有谁的人生比这再完美的吗?看来,这个真没有!
一、从政
范蠡是楚国人,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(根据历史事件推测而知),家境应该很贫寒,但是喜欢读书,在那个“百家争鸣”的时代,再加上天生聪慧,很快就学富五车,并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。后来又师从当时的著名的谋士、经济学家计然(此人之事史料甚少),学得“计然七计”,辅佐越王勾践,只用“五计”就灭了吴国。
25岁的时候与文种,一起入越,共谋大事。
因为当时楚国地大物博,人才众多,而楚王昏庸,不能善用,许多人才外流。
初到越国,越王(当时的越王还是勾践的父亲允常)并未重用他们。
当时正处吴、越争霸时期,吴国强越国弱。越王允常死后,勾践继位,在一次交战中越国大败(只因未听范蠡之言),被吴国围在会稽山,越王勾践开始重用范蠡。
当时范蠡42岁,从入越到此时已经被埋没了十七年。
范蠡
为了保住越王勾践的命,范蠡献计“卑辞厚礼,乞吴释越”,不成(伍子胥所干扰),又亲自陪越王勾践赴吴国为奴,三年后返回越国。
在吴国为奴的时候,其实吴王很欣赏范蠡,又多次劝说挽留他,但是范蠡一直没有离开越王。
这是可以单纯用“忠诚”二字概括的吗?
当然不是,范蠡之所以这样死心塌地,宁愿与越王吃尽人间之苦,也要返回越国,原因只有一个:自信。
以自己的平生所学,加上多年来对越王勾践的了解,足以让越国灭掉吴国。
这恰恰就是范蠡独特的洞察事态的过人之处,他好像能看到未来事情的结果。
所以在别人眼里显得像神一样,其实对范蠡来说,这些都是常人的思维无法理解的平常事。
回国后,与文种共同谋划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,陪同越王“卧薪尝胆”,苦心经营。一面加强生产,结交各国;一面向吴国示弱,麻痹吴国。深谋二十余年,终于等来了机会。
十年后,吴王夫差几乎倾巢出动,与晋国争霸,在黄池会盟,吴国空虚。
范蠡建议勾践发兵出击吴国,一举破吴。
吴国求和。
四年后,灭掉吴国。
这个时期显示出来的是范蠡的军事才能,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说: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、“远而示之近,清而示之浊,强而示之弱”。
等待机会要有耐心,并且在等待机会的同时还不能闲着,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(呵呵,当时还没有这成语),给敌人一个假象,才能在机会到来之时,一击毙命。
灭掉吴国之后,环顾四周的国家,不是离得太远,就是常年与吴国争斗而元气大伤,没有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了,已经“天下太平“了,范蠡的政治生涯也走完了。
范蠡和西施
范蠡离开越国,急流勇退的原因史书上说了两点:
一个是伴随越王多年,对越王的深入了解,知道越王为人“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同富贵”,“狡兔死,走狗烹;飞鸟尽,良弓藏”,已经没用了。
这是在范蠡离开之后给文种的信中提到的,文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结果正如范蠡所料,被越王赐死。
再一个,范蠡以为“大名之下,难以久居”(后来演变成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“)。
这就是范蠡的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:不贪功。
在灭吴之后,越王勾践拜他为上将军,并且要与他“分国而有之”,对常人来说这是多大的诱惑啊!然而范蠡没有答应。
对越王说“军行令,臣行意”,然后潇洒离去。
笔者认为,范蠡必须离去还有两个原因:
一是范蠡自认为富贵对他来说不难求(当然还是凭着自己的韬略),没有越王的封赏自己完全可以再创辉煌。
再一个原因吧,呵呵!好像有点扯啊!
如果说,当年越王去吴国为奴,受尽非人待遇(甚至越王还尝过吴王的大便),这个事是范蠡的建议的话,那么现在越王已成霸主,范蠡是上将军。
两人在一起饮酒、聊天是不可避免的吧?
聊什么呢?
聊往事!
怎么聊呢?
范蠡总不能说:“大王啊,当年要不是我老范给你出的那个馊主意,哪有咱们的今天啊!”
越王回答:“那是那是!谢谢啊!”
越王会很难堪的,虽然已经称霸了,但是所付出的代价是一生的苦心经营。作为臣下,每次面对自己的大王,总会难以面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。
据悉,知行科技目前提供两条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线,即公司与Mobileye合作开发的SuperVision及自主设计的iDC系列,包括iDCMid及iDCHigh,覆盖广泛的乘用车价格段及全驾驶场景,包括高速公路、环路、复杂城市道路、乡村道路及停车场。
呵呵,这是我猜的,供大家解闷!
“财神“范蠡
二、经商
范蠡离开越王之后,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种辉煌。(至于带没带西施,这个问题值得另行探讨,我认为不可能)
此时他68岁。
但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范蠡眼里,这才是人生的开始。
他走海路,到了齐国(现在的山东东部),先改了个很怪名字,叫“鸱夷(chiyi)子皮”,后人对此也是疑虑重重。
有的说为了纪念吴国的大夫、自己的对手—伍子胥的。
因为伍子胥是因直言进谏,被吴王夫差赐死之后用“鸱夷”(生牛皮)裹了沉江的。如果伍子胥不死,自己不一定会灭掉吴国,所以纪念伍子胥,意思是为了感谢对手的成全!
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美女西施。
为了灭吴,是他把西施送给了吴王,迷惑吴王,充当了权谋的砝码。不但毁掉了她本应该美好的一生,还搭上了性命(据说吴王夫差把西施沉湖了,也是用“鸱夷”所裹)。
在齐国,先是“耕于海畔,苦心戮力,父子治产。居无几何,致产数十万”。
这时候名声又传扬出去了。齐国国君请他作为国相。
过了几年,又为齐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,被齐国人奉为神明。
这时候,范蠡再次做了一件常人无法理解的平常事:归还相印。
他的理由是:“居家则至千金,居官则至卿相,此布衣之极也。久受尊名,不祥”。
于是散尽家财,举家悄悄又迁徙到一个叫陶的地方,他认为这个地方是天地之中,交通非常方便,致富应该很容易。并且又一次变更姓名,自称陶朱公,带领一家人再次创业,一边发展农业,一边经营贸易,又没过多久,资产达到“巨万”(据说是上亿),世人都称颂陶朱公!
陶朱公致富的经验:
一、待乏原则。
农业上,他用老师计然的方法,推算出灾年丰年的规律,然后掌握市场的波动。“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”,“候时转物”。
商业上,要让货等人,不能人等货;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”;“贵出如粪土,贱取如朱玉”。
这些智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,竟然与近代美国的投资大师格雷厄姆(巴菲特的老师)的投资思路不谋而合(有兴趣可以去了解),格雷厄姆的主要思路就是待乏原则,等资产价格跌到人人唾弃的地步,才开始投资。后来巴菲特用此方法,获得了巨大财富。
二、不求暴利
范蠡做生意与普通商家不同。
一般生意人都是唯利是图的,为了盈利,好多商人投机取巧、哄抬物价、垄断市场的事情做得多了。
但是范蠡不这么做,他做生意不求暴利,只追求百分之十的利润,讲究的是:薄利多销、细水长流、日积月累、必成大富。
为什么范蠡作为商人会这么仁慈呢?
这个应该是因为,他做过官(而且还是个好官),体会过百姓疾苦;自己亲自劳动过,并且在吴国当过奴隶,深知治产之辛苦。
所以对世人怀有仁爱恻隐之情。
三、富而好施
范蠡一生三次迁徙,三次散尽家财,又三次致富。
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不断赚钱并且不断施舍的一生。
被人称为“富而好行其德者”。
范蠡最后寿终正寝。
享年88岁。
可以说范蠡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“道”字。
如果说前半生从政,玩弄的是“权术”,那么后半生,他追求的就是“自然之道”。
如果说世人都在“争名逐利”,而范蠡一生是“名争利逐”。
如果说世间富人大都“为富不仁”,范蠡却是“富而好行其德”。
……
总之,范蠡的行为,在常人眼里变成了无法理解的神话。
这就是后人把他奉为“财神”的原因。
可惜的是,愚昧的后人,只知道磕头拜神,却不知道真正有用的是神留给我们的智慧,不知治产创富的辛苦,明知致富有方,却选择了迷信!
本文为 原创配资股票抵押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越王越国吴国勾践范蠡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配资十大排名_十大合法配资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